孔子一生三次問道老子,第三次得道!儒家和道家究竟誰高誰低?
孔子和老子是同時代人,兩人還是某種意義上的師徒關系,孔子曾三次“問道(求教)”老子。但孔子是老子徒弟,就證明孔子比老子差嗎?
答案未必如此,畢竟,史書早說了“青取之于藍而勝于藍”,所以,孔子與老子孰高孰低,不能依據師徒關系簡單下定論。
孔子與老子,究竟誰高誰低的答案,可結合孔子三次求教于老子的具體内容,得出答案。
老子比孔子大了20歲,但孔子死後9年,老子才離世。老子活了101歲,而孔子則隻活了72歲。
若以年齡論,老子算得上孔子的長輩。而老子“得道”也先于孔子,這也是孔子三次問道老子的前提基礎。
孔子第一次請教老子時是17歲,當時,老子37歲。
17歲的孔子很迷茫,這主要是因為他所生活的年代,周朝的禮樂制度基本已經廢馳。在痛心之餘,孔子迫切想找一位類似于“白胡子老爺爺”樣式的人,讓他給自己必要的指點。
恰在這年,老子因受迫害,被免去守藏史(管理典籍)之職,開始遊曆各國。
老子
老子來到魯國時,魯國巷黨的友人去世,人們知道老子精通周禮,于是請他前去幫忙處理喪葬事宜。
出殡那天,孔子也去了。這是他第一次見到老子,他對老子的印象非常好,一路都在尋思着與老子對話。
當日,出殡隊伍遇到了日食。日食時,老子讓送葬隊伍停止前進、靠右站立,且還令他們停止哭泣。直到日食結束後,老子才讓隊伍繼續前進。
孔子由此斷定“老子也是一個喜愛禮的人”,料想老子之所以讓大家在日食時停止行進,是因為日食時天很黑,如同夜晚,這時候繼續出殡,如同“星夜出奔”,與禮不和,也并不吉利。
孔子的猜測是準确的,老子的确好禮。但讓孔子意外的是,老子好禮,卻并不認同孔子“興周禮”的主張。
于是,兩人第一次對話時,就有了點“辯論”的意味。
孔子告訴老子,自己認為如今天下動亂、百姓民不聊生的原因,是周禮不興、禮崩樂壞。孔子說:
“我喜愛周禮,并且要盡其全力恢複周禮。我認為,唯有周禮,方可休止動亂,以使天下重新太平。(譯文)”
老子聽了後卻搖頭表示反對,停頓了數秒後,他說出了自己的主張,他說:
“大河之水能夠倒流嗎?大河之水是不能夠倒流的,它隻能遵循造化所定的流向。(譯文)”
老子的這番話,等于是告訴孔子:周朝的确因為周禮而太平昌盛,可周禮已經成為過去式了,恢複周禮,并不能讓戰亂停歇。
緊接着,老子向孔子闡述了自己的主張,他說:
“動亂的根源在于人心,是人心的私欲讓君王争天下、諸侯争疆土、大夫争權力、百姓争衣食,私欲是萬惡之源,隻有知足寡欲,才會無争。無争,天下才會無亂無惡。所以,動亂的根本,不在于恢複周禮,而在于讓人們沒有欲望。(譯文)”
老子還接着說,天地初開時,小國寡民鄰人相鄰而居,卻能做到雞犬之聲相聞,卻老死不相往來。他認為:天下清淨無事,才是美好的社會。
孔子反駁了老子,他認為:無為不是最好的社會,他舉例說“若文王、武王不争,那還會是殷纣王的天下,世界還會在動亂之中。一個國家如果不争,那麼他國就會得寸進尺,直至把這個國家吞并。有識之士如果不争,國家就不能強大”。他還道:
“隻有各自的奮争合乎于禮,天下才不會産生動亂,當今天下的動亂之源,并不是有所争,而在于争的人人心變惡,缺少禮樂的教誨。(譯文)”
見老子臉上沒有表情,孔子繼續補充道:
“人不可能沒有私欲,寡欲也難以做到,唯一能做的就是克制私欲,使言行合乎于禮。周禮,最适合當今天下。我并不認為小國寡民才美好,我向往的社會是既太平又昌盛,而非清靜無為。(譯文)”
孔子
請勿開啟浏覽器閱讀模式,否則将導緻章節内容缺失及無法閱讀下一章。
相鄰推薦:繁花似錦,盛世不衰 穿越獸世:唯一人類她殺瘋了 苟在明末當宗室 謀妝 太平軍在明末 買!買!買!凝脂嬌妃有購物系統 向風柳如雲全文免費閱讀完整版 藍星評估報告 綜漫緻郁系作家,讓女主淚灑 在後宮拒寵的八百個心眼子 水浒之浪子燕青 娘娘超會撩,誘得禁欲太子心肝顫 大明:從寫話本到一字并肩王 臨塵初上 我為了少主威嚴欺負下老婆沒錯吧 穿越之我成為了天道的救世主 神奇的時空之旅 我在青雲峰教徒弟的日子 退婚女配?無所謂我的愛人是蒼生 穿越獸世之滅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