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龍殿内的衆人聽到了鄧德毅的表态之後,先是面面相觑,繼而又都相繼認可的點了點頭。
鄧德毅作為如今李唐皇朝軍中的第一人,毫不誇張地講,鄧德毅的态度至少可以代表一半唐軍的立場,因此從他口中說出的這番話不可謂不重要。而且,鄧德毅此舉也算是同時解決了天子李鼎和其餘參與立儲大臣的燃眉之急。
一方面代替李鼎之口說出了天子不便率先提到的人選,另一方面也幫殿内其餘重臣縮小了儲君人選的讨論範圍,明确了一個商議方向。
縱觀整個華夏史,嫡長子繼承制是由氏族社會關系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的,是皇室貴族按照血緣關系分配國家權力和财産,以便建立世襲統治的一種制度。
嫡,即是正妻、原配,而由正妻或皇後所生的兒子中最年長者即為嫡長子。按照曆朝法律規定,嫡長子為第一繼承人,享有政治繼承優先權,為法定的王位繼承人。
華夏大地自“神譽王”建立祖夏王朝時起就已經改“公天下”的“傳賢”為“家天下”的“傳子”,确立了王位世襲制,但那時還有“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的區别。
直到烈商王朝末年才完全确立了嫡長子繼承制。禮周王朝一開始就明确了“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規定,也就是所謂的“傳嫡不傳庶,傳長不傳賢”。
自禮周王朝之後,凡是由漢族先民建立起家族世襲制的中原王朝都約定俗成地執行禮周王朝宗法制所規定的嫡長子繼承制。
也就是說,在國王或者貴族死後,為了保護私有财産世代相傳,不被分散,其權位、土地以及其他财産,均由其嫡長子繼承。這種以嫡長子繼承為中心的繼承制度也被稱為“宗祧繼承”。
嫡次子和其他庶子則按照身份等級的不同,獲得相應次級的政治地位。
如果是嫡長子因為某種原因早逝,則會優先選擇立嫡長子的嫡子為繼承人。
如果沒有嫡子,則由非嫡所生的庶子中最年長者為繼承人,此所謂“立儲以長”的繼承原則。
除了“立嫡、立長”以上兩種繼承原則之外,還有另外兩種方式。
一種為“立儲以賢”,也就是說要在衆多庶子之中挑選德行品性相對最佳的。
另外一種則是“立儲以愛”,就是皇帝或者王公貴族最喜歡哪個兒子,就确立這個兒子為優先繼承人。這種方式曆史上雖有,卻為數不多,因為此種方式最容易引發權力鬥争。
而到了李唐皇朝,繼承制度随着時代的發展又向前進了一大步。将“諸子均分”作為法定繼承的基本原則。若有遺囑者,即可不按照法定順序繼承,采取遺囑優先的原則。
李鼎在聽到鄧德毅的建議之後,并沒有提出明确反對的意思,而是順着鄧德毅的話因勢利導問道:“幾位愛卿以為權王和桂王二子如何?”
其實在李鼎的内心深處也是知曉,自己目前的這幾位皇子中并沒有表現特别出衆紮眼以至于令其餘諸子望塵莫及的,便是隻能優先考慮嫡出的皇子了。
權王李登是李鼎還做景郡王時的頭生長子。也就是在李登出生後不到三個月,李鼎便榮登帝位,成為了大唐帝國的第二任至尊。李登可以說是經曆了李鼎由郡王到皇帝這兩重身份巨大轉變的過程,自幼便是受到了力頂和蕭皇後夫婦的悉心教導,李鼎對他也一直都寄予厚望,多方培養。
桂王李基則是李鼎即位之後第二年所生的,今年二十四歲,僅僅比權王小一歲。
至于标王李晉則是文惠皇後崩逝之前的頭一年所生,今年尚未滿十五歲。因為年齡尚小,且性格相對軟弱,因此在李鼎的心中便是自動地先把他排除了。
聽到李鼎直接将權王和桂王兩位王爺拿出來供衆人讨論,此時栖龍殿内的重臣即便反應再慢也是醒悟過來了。
原來天子李鼎真正中意默許的儲君人選還是由已故的文惠皇後所生的嫡出皇子。
這也能理解,文惠皇後蕭鳳儀于及笄之年憑借其優秀于常人的言行舉止在聖武帝李雄的賜婚下,與時年二十五歲的景郡王李鼎完婚,從此就開啟了與李鼎互愛互信、相知相伴的一生。
請勿開啟浏覽器閱讀模式,否則将導緻章節内容缺失及無法閱讀下一章。
相鄰推薦:帝後他還在跑路+番外 我刷短視頻通古代,古人破防了 紅樓之小兵傳奇 補位空降[娛樂圈] 逃跑的替身情人 重生異世小夫郎 (神話同人)我!大妖九尾狐 紅樓天可汗 時雨未遠 隻是利用關系 紅樓夢賈環重生 破壁大明,重塑時代 娛樂圈女王:頂流女神A翻全世界 石榴河 撿來的小山匪黑化了 強制占有 親下我呀+番外 明末鋼鐵大亨 臨安一字王 被迫與天敵聯姻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