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這萬石君,本名奮,他老爹是趙國人,姓石。趙國滅亡後,他們家就搬到了溫地。那時候,高祖正在東邊跟項籍打得火熱,路過河内,萬石君當時才十五歲,是個小吏,就負責接待高祖。高祖跟他聊了幾句,覺得這小夥子挺恭敬的,就問他家裡情況。萬石君說:“我就一個老媽,還不幸失明了,家裡窮得叮當響。不過我姐會彈琴。”高祖一聽,樂了:“那你願意跟我混嗎?”萬石君連忙點頭:“當然願意,我一定竭盡全力。”于是高祖就把他姐召進宮當了美人,萬石君也成了高祖的貼身小秘書,負責接收文件和接待賓客。因為姐姐的關系,他們家還被遷到了長安的豪華住宅區。就這樣,萬石君一路混到了孝文帝時期,憑借積累的功勞,做到了大中大夫的職位。他這人沒啥文化,但恭謹的态度那是沒話說的,沒人比得過他。
到了文帝時期,東陽侯張相如因為某些原因被免去了太子太傅的職位。文帝就開始物色新的太傅人選,大家都推薦萬石君。于是萬石君就成了太子太傅。等孝景帝即位後,萬石君更是飛黃騰達,被任命為九卿之一。不過呢,因為他在朝廷裡威望太高,景帝怕他功高震主,就把他調到諸侯國去當相了。
萬石君有四個兒子:建、甲、乙、慶,都是遺傳了老爸的優良傳統,恭謹孝順,個個都是官場上的好手,官職都做到了二千石。景帝看了都羨慕不已:“這萬石君一家子都是二千石官員,真是把尊榮和寵愛都集于一身了。”于是就給萬石君起了個外号叫“萬石君”。
到了孝景帝晚年,萬石君以大夫的身份退休回家養老,但每逢重要節日還是會進宮朝見。每次經過宮門的時候,萬石君都會下車步行以示恭敬,看到皇帝的車馬也會恭敬地行禮。他的子孫們如果擔任小吏回來探望他,他也一定會穿着朝服接見他們,而且從來不直呼他們的名字。如果子孫們犯了錯,他也不會大聲責罵,而是讓他們坐在旁邊,對着桌子不吃飯。然後讓其他兒子互相責備,最後再由家裡的長輩光着膀子誠懇地道歉求罪,直到犯錯的人改正為止。家裡如果有成年的子孫在旁邊,即使在休息的時候,也必須戴着帽子,保持端莊的樣子。家裡的仆人們也都恭恭敬敬的,一點都不敢馬虎。皇帝賜給家裡的食物,萬石君一定會先磕頭再吃,就像在皇帝面前一樣。他家裡辦喪事的時候,也是哀痛得不得了。他的子孫們也都遵守他的教誨,這樣做。所以萬石君家以孝順恭謹聞名于全國,就連那些齊魯地區的儒生們也都自愧不如。
哈哈,這萬石君一家可真是有意思啊!建元二年那會兒,郎中令王臧因為學問太多而實際行為太少,被皇上給收拾了。皇太後一看,覺得這不行啊,咱們得找個實打實的人來幹這個活兒。于是她就想到了萬石君家,這家人可是出了名的“少說多做”,于是就提拔萬石君的長子建做了郎中令,小兒子慶則做了内史。
萬石君都老得白頭發一大把了,身體還硬朗得很。建當了郎中令後,每五天回家洗一次澡,順便拜見老爹。他進了自己的屋子,偷偷問侍者老爹的衣物放在哪兒,然後親自給老爹洗衣服,洗完再交給侍者,還不敢讓萬石君知道,生怕他老人家覺得不好意思。建這人在外面可是能言善辯,但一見到皇上就緊張得像個啞巴似的,啥也說不出來。皇上覺得這貨挺有意思的,就對他特别尊敬。
後來萬石君搬到了陵裡住。有一次,内史慶喝醉了回家,進了外門也不下車。萬石君聽說了這事兒,氣得飯都不吃了。慶一看這架勢,吓得趕緊光着膀子去請罪,但萬石君就是不搭理他。于是慶就把全家人都叫上,包括他哥建,一起光着膀子去請罪。萬石君這才發話:“内史啊,你是貴人,你進村子裡,那些長老們都吓得躲起來了,你卻坐在車裡一副無所謂的樣子,這像話嗎?”說完才讓慶起來。從那以後,慶和其他子弟進家門都得跑着去。
萬石君在元朔五年去世了,長子建哭得死去活來,走路都得拄着拐杖。一年多後,建也去世了。他們這一家子都是孝子,但要說最孝順的,還得是建,比萬石君還孝順呢!
建當郎中令的時候,有一次寫奏折,寫完一看,哎呀媽呀,寫錯了!“馬”字後面應該寫五個尾巴,結果他隻寫了四個,少了一個!這要是被皇上知道了,非得把他腦袋砍了不可!他吓得半死,趕緊想辦法補救。你說這建啊,真是個謹慎到不行的人,平時做事也都是這樣小心翼翼。
萬石君家的小兒子慶,後來成了太仆,負責給皇上駕車。有一次皇上問他車裡幾匹馬,慶這小子也是實誠,他直接用馬鞭數了一下,然後舉手說:“六匹!”哈哈,慶在兄弟幾個中算是比較直截了當的了,但就算是這樣,他也得數數才能回答皇上的問題。後來慶去齊國當了丞相,整個齊國的人都特别羨慕他們家的品行,都不用多說什麼,齊國就治理得井井有條,人們還特地為他立了祠堂。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到了元狩元年,皇上立了太子,開始選可以當太子師傅的人。慶就從沛郡太守升職為太子太傅,七年後又升為了禦史大夫。
元鼎五年秋天,丞相犯了錯被免職了。皇上下令讓禦史大人選新丞相,說:“萬石君是先帝的尊臣,他的子孫又孝順,就讓禦史大夫慶當丞相吧,再封他為牧丘侯。”那時候漢朝可是忙得不可開交,南邊要攻打兩越,東邊打朝鮮,北邊驅逐匈奴,西邊還要讨伐大宛。皇上到處巡遊,修古祠,封禅,搞禮樂。國家開支大,桑弘羊他們負責賺錢,王溫舒他們搞嚴刑峻法,兒寬他們則推崇文學,一路升到九卿。反正那時候丞相就是個擺設,啥事都不歸他管,他隻要老老實實、恭恭敬敬地坐着就行了。慶當了九年丞相,也沒提出什麼有建設性的意見。有一次他還想彈劾皇上身邊的紅人,結果沒成功,反而被人倒打一耙,隻能自己掏錢贖罪。
元封四年,關東地區有兩百萬流民,還有四十萬沒登記在冊的。公卿們商量着要把這些流民遷到邊疆去。皇上覺得慶這老頭子太謹慎了,不适合參與這種大事的讨論,就讓他回家養老去了,然後讓禦史大夫他們繼續讨論。慶一看自己這丞相當得這麼失敗,就上書說:“我真是愧對丞相這個職位啊,我沒啥本事,國家也搞得一團糟,倉庫都是空的,百姓都流亡了,我該被砍頭才對,但皇上您又不忍心殺我。我請求辭去丞相的職位和侯爵的封号,回家養老,給有才能的人讓路。”皇上看了這封信,就說了:“國家倉庫都空了,百姓都窮得流亡了,你還想把他們趕到邊疆去,這不是火上澆油嗎?你還想辭職,你以為辭了職就能解決問題嗎?”慶聽了這話,羞愧難當,隻好又回去繼續當他的丞相了。
哈哈,這慶哥啊,确實是個謹慎得不能再謹慎的人,但也就僅限于給老百姓說幾句好話了。過了三年多,太初二年的時候,慶哥就駕鶴西去了,被追封為恬侯。他兒子德,慶哥生前特喜歡這小子,于是皇上就讓他繼承了侯位。不過後來這小子當上了太常,因為犯法差點丢了性命,最後還是花錢贖了罪,變成了平民。想當年慶哥當丞相時,他們家的子孫當官的,官職達到二千石的就有十三人。但自從慶哥去世後,他們家的官運就開始下滑,那孝順謹慎的家風也日漸衰敗了。
再來說說建陵侯衛绾,這位老哥是代大陵人。他呀,一開始是負責皇帝車隊的,後來因為工作表現不錯,被文帝提拔為中郎将。他這人也是那種老實巴交、沒什麼心機的類型。孝景帝還是太子的時候,有次請皇上的近臣們吃飯,結果衛绾這家夥就裝病不去。文帝臨終前還特地跟孝景帝說:“衛绾是個老實人,你得好好待他。”文帝去世後,孝景帝即位,一開始對衛绾也是不聞不問,但衛绾依然每天兢兢業業地工作。
有一次孝景帝去上林苑遊玩,叫衛绾一起坐車。回來後,孝景帝問衛绾:“你知道為什麼我能讓你跟我一起坐車嗎?”衛绾回答:“我就是個趕車的,因為工作表現不錯,被提拔為中郎将,至于為什麼能跟您一起坐車,我還真不知道。”孝景帝又問:“我當太子的時候請你吃飯,你為什麼不來?”衛绾說:“哎呀,那真是罪該萬死,我那時候是真病了!”孝景帝聽了,就賜給他一把劍。結果衛绾說:“先帝賜給我的劍一共有六把,我一直沒敢用。”孝景帝驚訝地問:“劍是給人用的,你怎麼一把都沒用過?”衛绾說:“都還在呢。”孝景帝就叫人把六把劍都拿來,一看,果然都還在,連劍鞘都沒拆過。
衛绾這人還有個特點,就是特别能替人背鍋。郎官們犯了錯,他常常主動承擔責任;有了功勞,他卻總是讓給别人。孝景帝覺得他人品不錯,很廉潔,沒有私心,就任命他為河間王的太傅。後來吳楚之亂的時候,他又被任命為将軍,帶領河間國的軍隊打敗了吳楚聯軍,立了大功,被提拔為中尉。過了三年,因為軍功卓着,孝景帝前六年的時候,衛绾被封為建陵侯。
第二年,孝景帝廢了太子,殺了栗卿等人。他覺得衛绾是個老實人,不忍心處罰他,就讓他回家養老去了。然後讓郅都去處理栗氏家族的案子。等案子處理完了,孝景帝立膠東王為太子,又把衛绾召回來,任命為太子太傅。過了很久,衛绾又被提拔為禦史大夫。又過了五年,他接替桃侯舍當了丞相。每次上朝奏事,他都是按照職責來,從來不多說一句話。從剛開始當官到成為丞相,他始終都是那個樣子,沒啥可說的。孝景帝覺得他敦厚老實,可以輔佐少主,所以對他非常尊敬和寵愛,賞賜的東西也特别多。
哎呀,這位直不疑老哥真是夠豪氣的啊!當了丞相三年後,景帝駕崩,武帝即位。建元年中,因為景帝生病時很多官員都被牽連進了無辜的案件,而直不疑覺得自己這丞相沒盡到責任,就主動請辭了。後來直不疑去世,他兒子信繼承了爵位,可惜因為“酎金”問題(古代一種祭祀用的金子,因質量問題被罰)被剝奪了侯爵。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說到直不疑,這位南陽老兄可是個傳奇人物。他當郎官的時候,服侍文帝。有一次,他的同屋室友回家探親,誤拿了另一位室友的金子。金子主人發現後,懷疑是不疑偷的。不疑倒也不辯解,直接買了金子賠給人家。後來那室友回來,把金子還給了不疑,真正的“小偷”才羞愧難當。這事兒傳出去後,不疑就被大家稱為“長者”。文帝也對他贊賞有加,一路提拔他到了太中大夫的職位。
不過呢,朝廷裡總有些人喜歡嚼舌根。有人就說:“不疑這小夥子長得是挺帥,但總拿他老婆和他嫂子之間的‘友誼’當話題,這合适嗎?”不疑聽了這話,淡定地說:“我壓根兒就沒哥啊!”但他也懶得去解釋那些無聊的謠言。
吳楚之亂時,不疑老哥也是勇猛異常,帶着兵馬就去平了叛亂。景帝後元年,他被提拔為禦史大夫。天子為了表彰他的功勞,封他為塞侯。可惜啊,到了武帝建元年中,他和丞相绾都因為一些小過錯被免職了。
這位不疑老哥可是個“無為而治”的高手,他學的是老子的思想。他當官的時候,總是盡量保持低調,生怕别人看出他是個當官的。他也不喜歡搞那些虛頭巴腦的名聲,一心隻想做個“長者”。不疑去世後,他兒子相如繼承了爵位,但孫子望又因為“酎金”問題被剝奪了侯爵。
再來說說這位郎中令周文,哦不,應該叫周仁。這位老兄是任城人,因為醫術高超而得到賞識。景帝還是太子的時候,就讓他做了舍人。後來,周仁一路積功升遷,孝文帝時更是升到了太中大夫的高位。景帝即位後,更是直接提拔他為郎中令。這位周仁老兄,可真是醫術高超,官運亨通啊!
哈哈,這位周仁老兄可真是有意思!他為人低調,不喜歡張揚,經常穿着破破爛爛的衣服,連褲子都尿濕了,好像故意要顯示自己不幹淨似的。但沒想到,就這種“邋遢”樣,居然讓景帝對他刮目相看,經常帶他進後宮玩“秘戲”。直到景帝駕崩,周仁還是郎中令,但人家就是一言不發,仿佛一切都與他無關。武帝即位後,看在他是先帝老臣的份上,也對他十分敬重。後來周仁因病退休,拿着二千石的俸祿安享晚年,他的子孫也都混得風生水起,官運亨通啊!
再來說說這位禦史大夫張叔,原名張歐,是安丘侯說的庶子。在孝文帝時期,他就因為擅長處理刑事案件而名揚四海,還因此被太子召見。但你别看他是搞刑法的,其實人特好,特别厚道。景帝時期,他備受尊重,一直擔任九卿的要職。到了武帝元朔四年,韓安國被免職,張歐就被提拔為禦史大夫。他當官有個特點,就是從來不說人壞話,總是以誠待人,讓人覺得他是個長者。他的下屬也都很尊敬他,不敢在他面前撒謊。武帝問他案件的時候,他覺得能放人的就放人,實在不能放的,才會含淚簽字。可見他這人真是有愛心啊!
後來張歐年紀大了,身體也不行了,就請求退休。武帝也爽快地批準了,讓他以上大夫的俸祿回家養老。他的家也搬到了陽陵,子孫也都混得不錯,都是大官。
太史公說:“孔子曾經說過,‘君子要少說多做’,這不就是說的萬石君、建陵侯、張叔他們嗎?他們雖然不嚴厲,但教育有方;雖然不苛求,但治理有術。塞侯雖然有些小聰明,周文雖然擅長阿谀奉承,但君子也不會因此就譏諷他們,因為他們至少還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這些人都可以說是真正有品德的君子啊!”
哈哈,萬石君孝順謹慎,成了國家的楷模;周仁數馬,雖然有點傻,但也顯得可愛;绾無他腸,直來直去;塞有陰德,做好事不留名;刑名張歐,雖然嚴肅但也有人情味。他們這些人啊,都是敏于行而讷于言的典型代表,值得我們學習啊!
喜歡還是那本史記,挺好讀請大家收藏:(zuoyexs)還是那本史記,挺好讀【左葉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請勿開啟浏覽器閱讀模式,否則将導緻章節内容缺失及無法閱讀下一章。
相鄰推薦:問鼎虛世,三界稱王 三國:身為反賊,沒有金手指 快穿:在古早狗血文裡興風作浪 從魔狼家族走出的非凡領主 打造公益遊戲:引的全網動容捐款 序列大明 讓人迷戀的味道 女神接我睡酒店,前妻跪哭民政局 沒有操作?玩的就是數值碾壓! 三拒SKT,LOL端水大師 我的召喚物,都是天命之女!? 拒絕開卷後,我在修仙界開農場 逼我在陰陽幼兒園打工是吧? 崩壞:某日,我也會步入茫茫暮色 瘋批男主竟是我那異界乖徒 從舊日開始斬斷神明 掠奪的命途 中國足球百年風雨曆程 以為是帥哥,結果是頂級漿怪克星 神奇寶貝:我就一普通培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