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注意三十七菩提道品,由四念處一直到八正道,有三十七個條例的程序,是大小乘道、顯教密教共同的修行之途。例如四念處是念身不淨、念受是苦、念心無常、念法無我,我們普通人隻把它當作佛學名詞記住算了,沒有用到功夫上,這就不是學佛。
佛在世時,何以有那麼多的弟子,立刻證入大阿羅漢?
因為他們基本是修四念處的。四念處怎麼修呢?念身不淨,所以要修白骨觀或不淨觀,真正觀成了,一切生理上的感覺,不論是痛苦還是快樂,全消了,因此很快成就。佛雖然已不在世間,他的修持法門全都留下來了,不需要另外去找。要好好地去研究經典,怎麼樣才算“好好地研究”,就看你的智慧了。
法門,都在經典中,你讀了而用不上,其奈經典何!佛也拿你沒辦法。
《維摩诘經》這裡所說的,依然離不開大小乘所共通的三十七菩提道品,随便哪一點抓到了,都可以到家的。
“相具以嚴容,衆好飾其姿,慚愧之上服,深心為華?。”這完全是在講學佛人内心的修養。佛講一切法無相,尤其在《金剛經》中,明确講“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心經》也講“諸法空相”。既然強調無相,為什麼又說成佛的人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呢?
淨土經典也講佛菩薩“相好光明無等倫”,為什麼?在解脫道上,一切無相才能空,才能證到形而上本體。
相好莊嚴還是由功德來的,所以要修一切功德,學會看相就知道,世上很多人都是讨債的面孔。讨夫妻債、讨兒女債……滿街都是這種不友善的面孔,一個歡喜的相都沒有。有人的相貌是“對面不見耳”,從正面看不到雙耳,相學上說是富貴之相。但這還要其他條件配合。
“相具”是外表相貌具足圓滿,真得定、得道的人,即使最醜的相也轉莊嚴了。
我在前面提到過,自己在參學經驗中,遇到過許多這樣的例子。有些小說也寫得對,說入定的人寶相莊嚴,臉相變了。如果打起坐來,滿臉苦相,背還窩着,說入定了,那是絕無此事的。真得定了,色身氣脈必然通的,所有神經細胞自然會松開(不是散掉),臉色自然是端正柔和的。所以相好莊嚴是從功德來的,什麼功德呢?戒定慧的功德。修心能改相,這是必然的。
維摩居士說,“相具以嚴容,衆好飾其姿”,得了定的人,身心都起變化,儒家說變化氣質,自然與一般人不同了,并不用什麼其他特别的打扮。我提醒過同道,不要認為學佛了,外形就可以邋遢,你儀容還是要端正。
你看,沒有一個佛菩薩像是不裝扮的,身上挂的戴的滿滿的。隻除了一位,地藏王菩薩,他是出家相,可是他的頭發刮得比鴨蛋還光,也是裝飾。但是過分重視外形也是不對。所以真修行,不裝飾或過分裝飾都不對,因為不合中道。
身心能轉變,一切功德莊嚴就具備了。這要随時修慚愧心,就是謙虛,就是随時反省自己的過錯,這就是慚愧心。真正知道慚愧的人,是正修行人。慚愧是我們修行最重要的一件衣服,随時忏悔反省,改正自己,修到功德圓滿時,身心自然會轉變。雖然沒有修到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但是一定與衆不同。所以說“慚愧之上佛”。
“深心為華?”,用深心作所戴的花飾。深心是般若,深心是佛境界,佛能窮一切智,通萬法之源,所謂天上天下無所不知。等于是中原文化的儒者。“一事不知,儒者之恥”。真儒者一定學問淵博,無所不知,這就是深心,是最好的裝飾。
“複有七财寶,教授以滋息,如所說修行,回向為大利”。對一個修行的人而言,不論在家出家,什麼是财富呢?七覺知(信、戒、慚、愧、聞、舍、慧)的正道修行即是财富。但是如果自以為悟了道,有了大财富,不肯與别人分享,你的道也完了。
為什麼世人崇拜成道的人?因為成道的人可以成為我們的老師,指導我們修行。如果他隻想成就自己,那我們就用不着供養他了,這隻是一個沒有道的自私的人,連基本羅漢成就都談不上。
所以,得了道的人,要“教授以滋息”,好像是存錢生利息,教授他人,看到别人能夠有所成就,心中有無比的欣喜。
孔子的學生說他“好學不厭,誨人不倦”,就是如此。但是太難做到了。我們教書久了的人,想想實在很慚愧。“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是人生三大樂之一,如果碰上了天下之笨才,就成了人生之一大苦也。
可是你能放棄愚癡的人嗎?那就不是教育者的心情,不是菩薩道。雖然罵,雖然生氣,還是要教,這叫作我的媽呀,有時覺得這麼叫還不夠深度,應該叫我的外婆呀。即使教出來的學生跟自己一樣的程度,老實講,并不快樂。禅宗說,“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于師,乃堪傳授。”可是雖然找不到這樣的人才,還是要教下去,這才是誨人不倦的精神。
“如所說修行”,這是維摩居士謙虛的話,也是告誡我們學佛的人,要如佛所教導的去修行,不是光搞佛經的思想。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為,但修行不是為了自己的成就,是要回向,也就是要布施出去。譬如我們現在講佛經和在聽佛經,假定有什麼功德,都要回向給一切的衆生。有什麼利益自己不占有,就是回向的精神。隻要有布施,一定有回向,你抛出去的力量多大,回轉來的力量就多大,利人就是利己,也就是口号說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回向就是大利,你能把一切布施出去了,你還怕會餓死嗎?就算餓死也好,你的屍體還可以布施給螞蟻、細菌,又再回向下去,那可真成就了。
“四禅為床座,從于淨命生,多聞增智慧,以為自覺音。”大小乘佛法都是以戒定慧為基礎,以四禅八定為根本。我們看到近百年來,佛法愈來愈衰落,原因在于修行人證果的太少,空口說理論的愈來愈多。真修四禅八定的人沒有,連初禅定都得不到。維摩居士在此提出來,我們修行人要以四禅定為基本的創作。
為什麼修禅定而不能得定?因為沒有得淨命。你要非常注意這個淨命。我們是怎麼活着的?有兩個部分,一是身體,一是心念。任誰都想活長久一些,可是我們現在這世界上的命是濁命,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
我們的命生來就是濁的,身心内外沒有一樣幹淨。能修成白骨觀不淨觀的人,基本上是修得淨命,氣質都變化了,身上的細胞、骨節都變白淨。其實我們死了,骨頭是沒法變得純白的,都會帶黃褐色,就是業重,除非是真修到白淨。密宗講氣脈修成了,這個身轉了,才能夠得淨命。
為什麼打坐連初禅都到不了?就是因為肉體氣質沒有轉化。維摩居士這一句偈子,就把秘密告訴你了:淨命而生禅定。由禅定而得智慧,但是要得到智慧必須要多聞、多看、多記,所以說“多聞增智慧,以為自覺音”。
自覺就是明心見性,證道了。要先自覺才能覺他。真講修行,就不要輕視世間、出世間一切的學問知識,這都屬于多聞增智慧,正是培養你悟道的法音。
“甘露法之食,解脫味為漿,淨心以澡浴,戒品為塗香。”由定而生慧,自然可以得到有如甘露的無根水,甘是形容微帶甜味,但又不是太甜的味道。
得禅定的人說,是得到諸佛菩薩的甘露灌頂,也可以說自己為自己灌頂,自己的口水都是帶甘味的。
到了這地步,就不太在乎一般的飲食,因為自己在甘露法食之中,也自然得到解脫,煩惱少了。
即使心中故意想着最痛苦的事,也不起煩惱。但是雖然解脫了煩惱,可是離解脫生死還早。即使有人可以做到告訴大家自己要走了,也真的就走了,他還不算是解脫,了生死。這隻是定力功夫夠了,能解脫分段生死,還沒能解脫變易生死。
學佛有三樣缺一不可的:解脫、般若、法身。要有般若成就才得真解脫,解脫圓滿了才得法身清淨。換言之,不得解脫,般若不會圓滿,法身不會清淨。而法身空性的影子都沒看到的話,也不會得般若,也不會得解脫。
這裡說,有禅定的定慧等持的甘露,以解脫的漿液滋潤自己生命。這個時候自然沒有煩惱,自然念念在淨土,淨心洗練自己,用持戒作為抹在身上的熏香。
我常說笑,作菩薩要先會抽煙,否則被人家供奉起來,燒香熏得臉都黑了,不抽煙哪裡受得了。尤其中原特别喜歡燒香供佛,有句鄉下話說,“燒香不敲磬,菩薩不相信;燒香不放炮,菩薩不知道”,把菩薩講得很勢利,這都是民間迷信。
佛經上所說的香有多種,有燒香、塗香、末香、熏香等等。我們這個禅堂,平常很少燒香,用一種噴的檀香代替。燒香會染污空氣,燒得太多鄰居還會出面去告你,其實真正供養佛菩薩,用心香最好。得定的人,戒律自然清淨,這就已經供了香了,這就是心香。所謂心香一般,你在佛前一站,兩手合掌禮拜,心中一念清淨,就是禮拜,是真正的香供養。若你禮拜下去,心中還有一點煩惱,就是不幹淨的禮拜。
真正禮拜,心中無所求,無所念,無我相,也無禮拜之相,就是心香供養。所以為什麼上香供佛要上三枝呢?三枝就代表了戒香、定香、慧香。
剛才講到了心香一瓣,要怎麼成就呢?非修訂不可。所以戒定慧,定在中間。真得定了,不要講戒了。得定了,既不散亂又不昏沈,就無戒可犯,那是真守戒了,是性戒,自性清淨為戒。
起心動念還會有煩惱妄想,縱然守戒,守的也是不幹淨的戒。雖然不幹淨的戒也是有功德的,但是受得痛苦,因為是用壓制的。這功德不是道念的功德,有道念的人,對于聲色犬馬、錢财富貴是不動心的,看見了等于沒看見,用不着名與利都是沒有憑據的,一般人都在追求。生命短暫,就算活了百歲,也隻像是風中的燭火。隻怕出家也不能了此心,若能了心,天下人都輸給出家人了。
能夠摧滅了煩惱之賊,可以得羅漢果位,是大勇士,超越一切,可以降伏四魔(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建立弘揚佛法的道場。
請勿開啟浏覽器閱讀模式,否則将導緻章節内容缺失及無法閱讀下一章。
相鄰推薦:真有神仙麼 (綜漫同人)披上原神角色皮穿越異世界番 我是隻正經狐[穿書] 一胎三寶:大佬媽咪飒爆了 穿成早死的炮灰原配,我怒嫁反派 全民轉職:開局覺醒酒劍仙! 櫻桃大佬他又甜又軟 農家香娘種田忙 左不過重頭再來 規則怪談:要求我張三遵守規則? 一夜宿醉後,我被大叔罰了100遍家規+番外 神石戰紀凡人的逆襲神話 徐徐情深 八十年代真千金 女尊之夫郎在懷 嬌妻重生後,盛先生不偏執了 重生七零:改嫁悍夫後我多胎了! 我家夫人病好了 上山打野豬的第一本書 民國諜王之我能搜集記憶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