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遺老以為是奇恥大辱,想不到魏學濂竟然要搶“頭功”,對人說,“比堯舜更多武功”這些話是他想出來的,周鐘根本想不到這點……與此同時,向來打着所謂“迎闖王,不納糧”,“三年不征,一民不殺”旗号的大順軍,在進入北京之後,繁華的北京城,也讓他們開始迷失,逐漸暴露出他們的本性!其一是所謂的“追贓助饷”,大順政權以劉宗敏為首的官員,不分青紅皂白,不加區别地把大明朝廷的官員統統認定為贓官,而且索要的數目之大讓人觸目驚心。實在拿不出錢的官員竟向商人借貸,無銀還要借綢緞充饷,使得商人錢貨一空,市場混亂,完全超出了追贓的界限,弄到了失控的境地。對拿不出錢的官員實行嚴刑拷打的大順将領中,不管有劉宗敏這些人,還包括公認“用刑寬大仁義”的李岩……而追贓助饷對大順軍自身的危害也極為嚴重,最明顯的是在很大程度上敗壞了軍紀,徹底瓦解了軍心。大順軍士兵無饷是追贓助饷的原因,入城之後沒有發饷,隻有資饷于敵,這就很難加以控制。大順軍剛入城時,的确是秋毫無犯秩序井然的。而散居百姓家後,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先搜兵器火藥,然後讓百姓供應食物。沒有丈夫的女子,強行發配給士兵,奸淫殺戮,用盡了一切暴行。稍微有些反抗的百姓,立刻被這些“義軍”士兵殺死在刀下……至于那位闖王李自成,和他的親信将領,入宮後即将崇祯帝的宮女作為戰利品進行瓜分。李自成、劉宗敏和李過各挑選了有姿色者三十人,牛金星、宋企郊等将領各得數人。李自成未等登基,已經安居皇宮,過起皇帝的生活來。李自成入居大内,即喚娼婦和梨園數十人入宮,三月二十一日,明朝文武百官按照大順政權的要求進宮朝見李自成,從早至晚,足足等了一天失望而歸,李自成不過在宮中飲酒而已。現在讓李自成擔心害怕的,一個是丁雲毅,另一個便是吳三桂了。為了解除後顧之憂,決定派遣降将唐通帶了犒賞銀子四萬兩,以及吳襄的家書,前往山海關招降吳三桂……吳三桂在接到皇帝的聖旨後,放棄甯遠,率領兵馬保衛京城後,三月二十日抵達豐潤時,得知京城已經陷落,便退回山海關,與部下、父老一起遙望南面的京城,嚎啕大哭。吳三桂入衛京師不成,返回山海關屯駐。他焦灼、苦悶;往事、眼前的種種事變,都湧上了心頭……自投身行伍以來,吳三桂一直馳騁于遼西大地,與清兵長年周旋。他以防邊固疆自任,自恃關隘堅固,加之遼兵勇悍,料清兵也難以突破。他憂慮過時局艱難,卻不曾想到賊軍會如此迅速地把建都達兩百餘年的北京攻破,也不能想像龐大的明兵和衆多如雲的将官竟是如此的不堪一擊!他簡直不敢相信眼前所發生的這一切。昨天,他還是堂堂的總兵官、平西伯,而今天,君王是亡國之君,他是亡國之臣。他又想到自己的家,父母與妹妹等親人三十餘口尚在北京,生死未明,吉兇未蔔。一陣陣懸念而産生的隐憂撕扯着他的心。他這時才感到自己真成了一個無國無家之人。他想到這裡,不禁茫然,悲從中來。不過,可以肯定地說,他不會想到死,不會以身殉國。要知道,他才三十三歲,正是人生的黃金時代,他為什麼要想到死呢?他還是一軍的統帥,掌握四萬人的強大武裝力量,其中有三千餘人還是他吳氏的子弟兵,憑借這個資本,他自信還會有作為的。今後怎麼辦?他徘徊不定,心裡尚無定算。投清嗎?這一出路不能不在他思想中閃現過,但回顧以往他對清的一貫态度和他的基本思想,這時他不會想得那麼多,或者可以說,他把這一想法暫時排除了……投賊軍?誰知道李自成能否立住腳跟,建立一代新王朝?再說還不清楚李自成對自己的态度,眼下也不能考慮。吳三桂正處在明清政權換代的十字路口,在他眼前擺着的這兩條路,他必須做出選擇,尋找出路。他感到目前形勢變化莫測,鹿死誰手,還不能作出肯定的結論。吳三桂估量了各方面的力量,權衡利害得失,還是采取了靜觀形勢變化的态度。他要等待形勢明朗,并且穩定下來以後再作打算。他覺得此着不失為萬全而保險之計。所以,他在山海關按兵不動。果如吳三桂所料,他選擇的時刻很快來到。這就是李自成主動向吳三桂采取行動,向他發出了招撫的信息。李自成進入北京時,各鎮将皆降,唯獨吳三桂和丁雲毅坐擁大軍不降。李自成他意識到了占有山海關的重要性,志在必得。他曾派明降将唐通、白廣恩率部東攻灤州,作為奪取山海關的第一個步驟。但進攻沒有得逞,被吳三桂擊敗,退回北京,吳三桂也沒有追擊,仍駐師關上。而李自成最擔心的是,駐兵山海關的吳三桂何去何從,對大順政權至關重要。他深知吳三桂和他的遼兵都是勇兵悍将,實為大順軍的一支勁敵。山海關距北京七百裡路程,又跟清兵一關之隔,近在咫尺。因此,吳三桂進,可威脅北京;退,可憑山海之險固守;逃,可舉足即至清兵營中。如若兩者聯合起來,将置農民軍于險境。李自成想到吳三桂及其遼兵的存在,寝食不安。當吳三桂接到唐通帶給自己的信,父親吳襄在信裡說:“明朝大勢已去,天命難違,皇帝去世,父親也危在旦夕。識時務的人也可以随機應變了。如果及早投降,不但能夠得到嘉獎,而且可以成全孝子的名聲。萬一意氣用事,一意孤行,兵敗之後,父親性命不保,你就身敗名裂了……”吳襄掌握在農民軍手中,對勸降吳三桂起了直接作用。在授意唐通和吳襄勸降吳三桂前後,李自成還曾派原明密雲巡撫、降李後任兵政府尚書的王則堯等不斷進行勸降的活動。并且告訴吳三桂隻要來降,必不失侯爵之位!吳三桂安頓好來使,便秘密召集諸将官商議是否向李自成投降。本來,他對李自成招降很動心,他立場地改變,欲與過去的死敵賊軍握手言和,是因為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效忠的大明王朝的覆滅已成定局,李自成的大順朝将取朱氏王朝而代之,成為新的主宰。而隻有依附于這個新政權,才有自己的出路……并且李自成給予的條件的确是再優厚不過的,禮遇有加,這對吳三桂來說,正是多年來他所追求的東西,一朝到手,心裡亦感到滿足。同時他還顧慮到父母親屬生命及家産均系于農民軍之手,如投降,不僅保全一家生命,而且不失榮華富貴。此時,吳三桂所部嚴重缺饷,急需補充,不然,将士們就會動搖,乃至瓦解。本來他還可以依仗丁雲毅,但京師的陷落以及丁雲毅随後傳來重病的消息,卻讓他的這份信心發生了根本的動搖……吳三桂将士在甯遠時已缺饷十四個月,處境非常艱難,而現在李自成送饷到門,恰似雪中送炭,何樂而不取!從眼前考慮,投降農民軍大有好處。否則,一切就會化為烏有。吳三桂經過深思熟慮,已有投降的定見,卻不明說。因為他顧慮部下的想法能否跟他一緻,特别是在當前政局激烈動蕩的時候,人心混亂,還摸不透他們的真實打算。所以,他要先試探部下的思想動向。他故意問諸将官:“都城失守,先帝賓天,吳三桂受國厚恩,宜以死報國。然非靠衆将士力不能以破敵,各位以為三桂意見如何?”諸将官默默無語,氣氛頓時變得緊張起來。吳三桂連問了三次,還是沒有一個人敢表示意見。吳三桂以逼人的目光環視了每個将官的臉,語調沉重地說:“闖王勢大,唐通、姜瓖皆降,我孤軍不能自立。”
請勿開啟浏覽器閱讀模式,否則将導緻章節内容缺失及無法閱讀下一章。
相鄰推薦:合同制戀愛 人間何處不歡喜 有情人 愛情來襲請接招 鲸落在深海 甜鹿撞心頭 她與男魅妖結為道侶 嫁給殘疾戰王後掃盡天下财 彭格列馬甲入學高專的正确姿勢 庶女也逍遙 團扇家族使命必達 城外有城 長公主她不對勁 家電人生【兩部】 教授家的小可愛 我才沒有想你 你是神明的饋贈 浴火雀靈 原來可以這樣愛 我綁定了生活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