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宗的語氣明顯比平時強硬了許多,他說:“涉及全國的重大事項,皇上有最高權力,皇上是國家最高決策者,對吧?噢,對了,按說應該讓你預審一下,提提意見。可我不是覺得現在形勢緊迫嘛,大宋朝很沉悶,雖然官員調整以後全國的氣象一新,可是整個氛圍不行,大家一勁兒的歌功頌德,都是光說好話,沒有一個指出朝廷存在問題的,難道我們大宋朝就這麼完美嗎?我不相信呐。”
“如果真的這麼完美,我們為什麼前幾年出了那麼多的問題,比如在西夏之戰中,咱們曾經打了敗仗;咱們都說大宋的經濟發展得如何如何好,民衆的生活水平、幸福指數如何如何高,可是今年的一場大旱,多少人因為吃不上飯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什麼沒有人組織從江南調糧?又為什麼沒有人組織民衆抗旱救災?這些事我一概不知,隻是近兩天我才得到一些信息,也都是輕描淡寫,仍然隻說好聽的。”
“我從古人那裡學到過一個道理:一國之君,若看不到國家的問題,就會在盲目樂觀中困死。我是一國之君,難道我不能思考嗎?我不要想一想為什麼大家都不說話,大家都不說問題和毛病,隻一味的給我歌功頌德,給咱們大宋朝歌功頌德呢?還有給你宰相歌功頌德的,對不?”
徽宗突然發出這麼一連串的質問,令章惇有點不知所措。盡管章惇已經感覺到徽宗在成長。親政以來,徽宗的思想在日漸成熟,考慮問題越來越深遠,說話做事也漸漸地有點皇上的樣子。可他沒想到徽宗問出這麼多問題,而這些問題他都是清楚的。前段時間他忙于官員調整的事情,顧不上别的。他沒有向徽宗報告過。這樣的事,他從來都沒向皇上彙報過,任何别人當然也沒有敢向徽宗報告的。他搞不清楚,是誰把這樣的事報告給了徽宗,或者說洩露給了徽宗,這令他非常被動,也非常惱火。被徽宗一問,竟一時無言以對,似乎是腦子卡殼了。
徽宗見章惇不說話,心中不免就有點火。他一向不喜歡發火,當皇上以來,也隻對章惇因為楊光華任職問題,發過一次火,其實那樣的發火,在一般人看來,也隻不過說話聲音大點、口氣重點,所以他說起話來,盡管心裡有氣有火,而說出來的話,聽起來仍然是軟活活的。徽宗再問:“宰相啊,你既然找到我門上來了,那我就不妨對你明說。我知道先帝的時候,這禁言禁書,制定政策和辦法的是你宰相,所以這個诏書,如果我讓你去把關,或者讓你來起草,那你會不會讓這份诏書胎死腹中?”
徽宗這樣的問話,更讓章惇有些手足無所措。他更沒想到的是,徽宗居然直接這樣問他。他沒有話說了,張口結舌,隻說:“皇上,我不是說,這份诏書不能發,言論不能開放。我隻是想說,咱們是大宋的朝廷,咱們辦事情應該按規矩按程序來,不能随性子來。皇上聖旨,該由誰起草,由誰審核,由誰複審,由誰把關,朝廷不都有明确規定嗎?為什麼......?”
徽宗輕輕的笑笑,說:“宰相的意思是說,我辦事都是随性而來,不按規矩辦事?那,按照你說的規矩,應該怎麼辦呢?你告訴我應該怎麼辦?”
這次章惇能說也不好說了。明顯徽宗是強詞奪理,可他是皇上,他是徽宗帝,不是哲宗帝。這個一向被他認為隻會玩樂、做不了皇上的皇上,如今卻學得咄咄逼人了,學得無理争三分了。盡管他章惇在朝廷豪橫慣了,盡管他跟皇上談事也很少讓步,這次,卻真的無言以對了。他不得不轉變話題,說:“京都一帶的旱情,随着天氣的變化,早就解決了。現在的問題呢,天氣一直連陰,補種莊稼也比較難。我已經向各州府發出了通知,要求他們組織民衆抓緊補種。這點皇上請放心,不會讓朝廷的子民遭受更大的災難。”
章惇本是來向皇上讨說法,并且要皇上親口說出起草人之後,再向起草人興師問罪的,卻被皇上劈頭蓋臉教訓了一痛,自己弄了個狼狽不堪,隻好紅着臉氣哼哼地走了。
楊光華看看皇上,他覺得皇上堵章惇堵得真解氣。但從另一個角度他又想,這個小皇上可真已經不是小皇上了,真的不能小瞧他,他成熟的太快了,大大的出乎楊光華的預料。對于大宋朝來說,徽宗這樣的進步是幸事好事大好事。但願徽宗能夠如此走下去,那他一定是一個開創新時代的開明帝王、聖主明君。
可問題是,徽宗他會沿着這樣一條康莊大道走下去嗎?楊光華深知,他的底色就是玩樂,基因就是玩樂。這濃墨重彩的治國筆墨,也隻不過是一時的高光,情緒亢奮巅峰時的高潮。也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定律的必然表現,這三把火燒過、高潮一退,楊光華深信,有那樣的底色、那樣的基因,徽宗定會按他自己的路子走的,這也正是楊光華所期望的。
皇上公開征集意見建議的诏書傳遍了全國。上至王公大臣,下到民間百姓,但凡有點兒學問有點頭腦的人,都在談論,都在傳送這一重大消息,都在盛傳當今皇帝的開明和偉大;也都在期望,在這個開明且偉大皇帝的率領下,開創一個千古盛世,打造一個偉大王朝。特别是朝廷又跟進發出了《關于鼓勵向朝廷提意見建議的通告》。通告說:“以往敢言之士往往因言事遭受迫害,以至于朝廷谏官都心有餘悸,不敢直抒胸臆、暢所欲言。自今诏書下發之日起,望舉國欲言之士,皆可就國家大事、地方事宜等,直陳己見,朝廷将秉持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免的原則,擇善而從,其言可采者酌加旌賞;對言不足取者,即使所言皆錯,朝廷也必将不予怪罪責罰。”皇帝诏書疊加朝廷通告下達以後,大宋萬裡江山,猶如遍地烽火熊熊燃燒起來。隻要有點頭腦、胸有點墨的人,都在盤算着向朝廷說點什麼,提點什麼建議意見。這些人無不期望着,自己所提意見建議,一旦被朝廷采納,就能得到獎賞,甚至高官厚祿,一朝升天。還有的人到城鎮居民、鄉村百姓中間,就征糧納稅、救災納捐、官府風紀、官員作為、官司訴訟、兵役差役等等,多方征求意見,彙集民聲衆志,寫成奏書。各級官府在縣級以上衙門專門設立了“朝廷征集民意處”,在鄉村專設“朝廷征集民意點、民意箱”。于是,從四面八方,萬裡江山,向朝廷湧來的奏書,每天都成捆成摞的送到了禦史台。禦史台的官員們天天忙得四爪朝天,飯都顧不上吃,每天下班要晚一兩個時辰還弄不完。他們必須一封一封的分揀。皇上有明确要求,任何人不得私自扣壓有價值有分量的意見和建議。那麼什麼樣的為有價值有分量的呢?這就需要他們一封一封一篇一篇,去甄别分辨。甄别分辨過後還要分出最重要、很重要,重要、一般和無價值五個檔次。最後,最重要和很重要的提交給皇上,重要的提交給中書舍人和給事中再審核,一般的和無價值的就被淘汰。但是皇上嚴令,所有送寄到朝廷的意見建議均不得擅自銷毀,以備再行查詢核實。
但是,徽宗和楊光華畢竟缺乏經驗,以緻于忽略了一個重要環節:禦史台的一把手叫安惇,是章惇的鐵杆小兄弟,也是章惇的打手。哲宗時期,不論司馬光、蘇東坡,還是文彥博、黃庭堅等元佑黨人,都是安惇遵從章惇的安排打壓下去的,或貶官、或流放、或抄家。隻要章惇想整誰,就先安排安惇彈劾,再羅織罪名進行構陷,最後定罪懲處。民間流傳童謠:“大惇小惇,禍及子孫”,就是指章惇和安惇。
那天,章惇去找徽宗興師問罪,反被徽宗弄了個灰頭土臉,隻得灰溜溜離開了垂拱殿。回到辦公室,立即找來了安惇。安惇自打看了诏書就一肚子氣,來時的路上已經想好,到章惇這裡怎麼發牢騷洩火呢,不料他一到章惇跟前,就發現氣氛不對。隻見章惇背着手沖門口站着,臉色脹紅,怒目圓睜,還沒等安惇站穩,就怒沖沖地問道:“看到诏書了嗎?”
喜歡巅峰對決千古玩帝之終極較量請大家收藏:(zuoyexs)巅峰對決千古玩帝之終極較量【左葉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請勿開啟浏覽器閱讀模式,否則将導緻章節内容缺失及無法閱讀下一章。
相鄰推薦:饞哭修仙界,從賣烤串開始 全球高溫:我在末世囤積百億物資 玄幻:老婆女帝,萌娃大鬧九州 重生九零律政小嬌妻 九叔:阿威我啊,在僵屍世界盜墓 人在奧特,開局相親居間惠! 舞台:我将締造一個話劇世界 工業外挂批發部 穿越紅樓的戲劇人生 風水大醫仙 龍族5 穿越娘化三國,馳騁名将世界! 費可的晚宴(新生原著小說) 星空進化主 深淵降臨:我以憤怒築起末世神壇 東恒青雲 别拿豬婆龍不當神獸 見春天 明末之白衣天子 長生從魔門收屍人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