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為了博取當地人心,李璮還修複了廢棄已久的考場和文廟,試圖把自己塑造成一個“人在蒙古心向漢”的角色,為自己日後可能的背叛行為提前鋪墊合理化理由。
到了中統二年(1261)正月,李璮借口防止南宋侵犯,未經朝廷批準,就大興土木加強益都城防建設,構建了一道銅牆鐵壁般的屏障。
這些舉動無疑是在觸碰帝國律法的底線,如同在黑暗中播下了一顆定時炸彈,随時可能引爆一場撼動帝國根基的危機。
蒙古鐵騎所向披靡,戰場上無人能擋,卻唯獨畏懼于堅固城池的攻堅戰,為此曆代蒙古大汗均嚴格約束,嚴禁各地修築城牆,強化城防。為防止内部滋生叛亂勢力,蒙古統治階層更是嚴密管控戰馬交易,規定隻有朝廷才有權購馬,無論民間還是軍隊,一律不得私自買賣駿馬。
李璮膽大包天,竟無視禁令,暗中指示部下北上各地,不惜高價收購優良戰馬,囤積實力。不僅如此,他還蔑視中央權威,禁止在其領地内流通朝廷發行的中統鈔票,反而采用南宋漣州會子作為貨币,進一步削弱朝廷對益都的經濟控制。
更令人瞠目的是,李璮私扣鹽稅收入,将本應上繳朝廷的鹽課用于自行招募兵馬,壯大私人武裝。不知不覺間,益都已成為李璮一手打造的獨立王國,他擁兵自重,靜待時機成熟,伺機而動。
1260年,忽必烈與阿裡不哥為了争奪汗位,掀起了一場血雨腥風的内戰。李璮敏銳察覺,認定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而在忽必烈的核心權力圈中,還有一個與李璮息息相關的野心家,那就是他的嶽父——留守燕京(今北京)擔任中書平章政事的王文統。兩人一明一暗,正在謀劃一場足以撼動帝國根基的巨變。
這個家夥野心勃勃,自以為是地煽動女婿李璮起兵造反,妄圖趁忽必烈北征之機,封鎖住蒙古大軍,讓自己成為中原地區的幕後操盤手。
實際上,忽必烈對李璮的反叛苗頭早有察覺,或者說是李璮屢次違背命令、擅自擴張兵力的種種行為,已經讓忽必烈的耐心消耗殆盡。
由于當時忙于與阿裡不哥争奪汗位,忽必烈暫時按捺住怒火。但他心中清楚,一旦内戰結束,必定會清算李璮。某種程度上講,李璮的反叛也是被逼無奈的選擇。
李璮最初的打算是憑借手中的軍隊割據一方,但卻沒想過自立為王。當他真正舉起義旗,卻又忐忑不安,深知蒙古鐵騎的強大,所以他選擇向南宋表明臣服之意。然而,南宋朝廷對他突如其來的歸順持懷疑态度,要求他交出“投名狀”以驗誠意。
李璮為了赢得南宋的信任,交出了漣、海等數座城市,這就顯示出他的造反并非預先規劃好的,而是倉促決定。宋廷見狀,認為李璮确實有誠意,遂冊封他為保信甯武軍節度使和齊郡王。
李璮并沒有采取主動攻擊蒙古軍隊的實質性行動,而是選擇堅守陣地,消極防守,換種說法,他仿佛是在原地等待最後的裁決。
李璮扯起一面複興北宋的旗幟,可那昔日的大宋早已消失在曆史長河中,一百多年的光陰洗滌,中原大地的人們對那個朝代的記憶已模糊不清。更何況,蒙古騎兵的剽悍戰力,北方漢人早有切膚之痛,連那些當地的漢族官員和将領們都心中惴惴,喪失了反抗的信心。
于是乎,當李璮發起反叛的那一刻,多數漢人群體選擇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幾乎沒有重要人物站出來響應他的号召。這場叛亂持續兩個月之久,中原地區竟無一名有影響力的漢人将領或官員挺身而出,這令李璮始料未及。
這些人并非甘心臣服于蒙古統治,相反,他們對當權者的諸多政策頗有微詞,私下甚至公開表達了對蒙古大汗的不滿,心底也期盼着改朝換代的到來。然而,不滿歸不滿,造反可不是鬧着玩的,稍有不慎便會株連九族,除非有十拿九穩的勝算,否則他們絕不會輕易舉兵響應叛軍。歸根結底,他們對李璮這位叛軍首領并不具備足夠的信任。
盡管李璮第一時間聯絡了各地的漢人諸侯,但響應者寥寥無幾,絕大多數人都在默默觀察局勢的發展。最終,僅有太原路總管李毅奴哥、達魯花赤戴曲薛,以及邳州萬戶張邦直(張榮之子)三人率領部下加入了李璮的陣營。
然而更令李璮感到不解的是,其他的漢人勢力不僅不支持他,反而在風向變化之時,紛紛看清了對自己不利的态勢,轉而加入了對李璮叛軍的圍剿行動。這場原本希望複興宋室的叛亂,卻成為了李璮孤軍奮戰的困獸之鬥。
在另一邊,南宋的軍隊也曾嘗試與李璮聯手,意圖趁機收複失地,但奈何自身戰鬥力疲弱,有心無力,最終隻能作壁上觀,無功而返。他們試圖向河南、安徽、山東及蘇北地區發起攻勢,然而忽必烈深知南宋軍力的虛弱本質,認定他們不過是虛張聲勢,難以構成實質威脅。因此,忽必烈全神貫注于解決李璮叛亂,對南宋軍隊的行動并未過多理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經過短短七個月的艱苦對決,李璮在十七路蒙古大軍的聯合絞殺下慘敗,最終被俘。殘忍的命運降臨在他的頭上,他遭受肢解之刑,雙手雙腳被剁,還被挖出心髒和肝髒,凄慘死去。
曆史證明,李璮比起後來的吳三桂,實在遜色不少。吳三桂至少還有與清朝一較高下的實力,甚至一度挺進長江流域。反觀李璮,他自身并無足夠力量支撐叛亂,卻寄希望于河北、山東、山西等地的漢人将領們能助他一臂之力,最終釀成悲劇。
李璮犯下的一項緻命誤判,是他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影響力,而嚴重低估了忽必烈的果決手腕。他推測忽必烈将全身心投入到與阿裡不哥的内讧中,誰知忽必烈卻展現出超凡的戰略眼光,暫停了對阿裡不哥的追擊,首先在燕京除去李璮背後的智囊,他的嶽父王文統。緊接着,忽必烈親自坐鎮,調動兵馬對李璮叛軍形成包圍之勢,最終在濟南将李璮逼入絕境。
在忽必烈眼中,與阿裡不哥的争鬥雖關乎汗位歸屬,但無論如何,仍是在蒙古貴族内部解決,江山依然是自家人的。然而,李璮的叛亂倘若失控,意味着江山有可能落入“外族”之手,這才是真正的亡國之危。
李璮的叛亂雖然最終被平息,但它所帶來的連鎖反應卻極其深遠。最為顯着的影響,便是忽必烈對漢化政策的深刻反思與調整。
在此之前,阿裡不哥堅決反對重用漢人,認為他們不足以信賴。而忽必烈則堅信,要穩固中原的統治,就必須倚仗漢人的力量。然而,李璮的反叛事件,猶如一記響亮的耳光,讓忽必烈對漢人的信任受到嚴重打擊,原本積極推進的漢化政策(确切地說是對漢人的重用策略)也因此戛然而止。
兵變之後,陝西、甘肅、山西、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那些握有重兵、長期自成一體的漢人将領們,紛紛遭到解除兵權的處置,他們的勢力受到了極大的壓制。這場兵變,改變了蒙古帝國對漢人策略的走向,也開啟了新一輪的權力洗牌。
忽必烈為了加強對漢人的鉗制,實施了一項極具争議的策略:他引入了西域的色目人和回回人作為帝國的“二等人”,并将漢人貶為“三等人”,在政治待遇上對他們刻意歧視。這一舉措猶如在平靜湖面擲下一枚石子,激起層層漣漪,引發了意想不到的後果。
在這個布局中,忽必烈忽略了民族和諧的重要性,他的決定猶如火上澆油,極大地激化了漢人與元朝統治者之間的矛盾,無形中為未來的動蕩埋下了種子。尤其是那場聲勢浩大的紅巾軍起義,很大程度上就是這種民族對立情緒的集中爆發。
相比于後來成功實現自我漢化的清朝,元朝未能融入中華文化的廣闊海洋,它的統治也因此顯得孤立而脆弱。短短百年的國祚,對于曆史悠久的中國而言,元朝就如同曆史長河中一朵轉瞬即逝的浪花,它的興衰曆程為我們留下了深刻的警示。
喜歡古今中外奇案錄請大家收藏:(xiakezw)古今中外奇案錄【俠客中文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請勿開啟浏覽器閱讀模式,否則将導緻章節内容缺失及無法閱讀下一章。
相鄰推薦:穿越後,我被病嬌王爺盯上了 假面:我是M不是永夢 他和他的喵 校草同桌掉馬後竟然是… 港綜:社團狂醫 美人穿書後,虐文霸總拿錯劇本了 獸世最美雌性:多子多福生崽崽! 詭異時代,來了! 妖獸小鎮 LOL:這個男人太聽勸了! (綜漫同人)[綜]白花花被雄英開除之後+番外 星際光輝使命1 重生之最強七皇子 繼父+番外 願何為 (綜漫同人)綠谷來自敵聯盟[綜]+番外 聯盟逼我給上将大人治病 Beta被我撩A了 男團賣腐實錄【CP完結】 魂穿重生重燃江山美人夢